西葫芦是葫芦科南瓜属的一年生匍匐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南部。中国从19世纪中叶开始从欧洲引进栽培,现在分布在世界各地。西葫芦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其果实可作为蔬菜食用。
形状特征:葫芦科南瓜属植物,一年生蔓生草本;茎有棱沟,有短刚毛和半透明的糙毛。卷须稍粗壮,具柔毛,分多歧。雌雄同株。雄花单生;花梗粗壮,有棱角,果梗粗壮,有明显的棱沟,果蒂变粗或稍扩大,但不成喇叭状。果实形状因品种而异。
生长习性:照强度要求适中,较能耐弱光,但光照不足时易引起徒长。光周期方面属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条件上有利于茎叶生长,短日照条件下结瓜期较早。西葫芦喜湿润,不耐干旱,高温干旱条件下易发生病毒病;但高温高湿也易造成白粉病。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砂土、壤土、黏土均可栽培,土层深厚的壤土易获高产。
分布范围:西葫芦原产北美洲南部,中国于19世纪中叶开始从欧洲引入栽培,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欧、美洲最为普遍。中国各地均有栽培。
常见品种:黑美丽、绿皮西葫芦、早青西葫芦等。
黑美丽:葫芦科南瓜属植物,植株生长势旺盛,开展度70~80厘米,主蔓5~7节开始结瓜,对低温弱光照环境的适应性较强。适于山西、河北、陕西等地种植。
绿皮西葫芦:西葫芦品种,瓜长椭圆形,表皮光滑,绿白色,有6条棱。一般单瓜重2-3千克,嫩瓜质脆、味淡,生长期天左右,每平方米产量千克以上。
早青西葫芦:80年代从山西省太原市引进的杂种一代,植株矮生,分枝性弱,生长势强,茎五棱直立。叶掌状深裂五角形,少白斑,叶缘呈细锯齿形,叶和叶柄着生粗毛,以主蔓结瓜。
常见病害和虫害:
病毒病是西葫芦的主要病害,分布广泛,各地都普遍发生,保护地、露地种植都可受害,一般发病率10%~15%,严重时病株达80%以上,常减产3~4成,其果实质量低劣。防治措施:选择抗病良种,可选用矮生早熟品种、花叶型品种。进行种子消毒,播种前用10%磷酸三钠浸种20分钟,然后洗净催芽播种。
灰霉病是十分重要的病害,分布广泛,在北方保护地普遍发生。一旦发病损失较重。病瓜率8%~25%,严重时达40%以上。防治措施:保护地用防治灰霉病的粉尘剂,如6.5%甲霉灵粉尘剂15千克/公顷喷粉,或用20%特克多烟雾剂4.5~7.5千克/公顷。
绵腐病为露地西葫芦的重要病害,发生普遍,保护地亦零星发生。地势低洼地区或多雨年份对生产影响较大,造成大量烂瓜,估计损失可达10%~30%。防治方法:采用高畦或高垄地膜配合搭架栽培,普通种植必要时把瓜垫起。合理浇水,避免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适当增施钾肥,发现病瓜及时清除。
白粉虱。白粉虱分泌蜜露落在叶面及果实表面,诱发煤污病,妨碍叶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致叶片萎蔫,导致植株枯死。白粉虱还能传播病毒病。药剂防治:噻虫嗪0-倍液或烯啶虫胺倍液或5%氟虫腈倍液等喷雾。
潜叶蝇。幼虫潜食叶肉成一条条虫道,被害处仅留上下表皮。虫道内有黑色虫粪。严重时被害叶萎蔫枯死,影响产量。药剂防治:可选用5%锐劲特0-倍液、48%乐斯本0-倍液、1.8%爱福丁乳油-倍液、5%甲维盐0-喷雾。
种植要求:
整地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加饼肥+复合肥+草木灰,然后将肥料均匀撒在地面,深翻30厘米,整平地面。定值后到莲座期两片-三片叶时开始追肥,采用少量多施的方法。
开沟整畦。多采用深沟高畦,地膜覆盖栽培。畦宽高分别要达到cm和20cm左右,沟宽则在20cm-30cm左右。有杂草可在盖膜之前喷施除草剂,注意将盖膜拉紧,再用土在四周压实。
定植。一般秧苗在3叶一心苗龄在一个月左右就可以进行定植。时间为3月中旬,定植前1天将苗床浇透水,选壮苗、好苗,尽量使根部多带土移栽,定植时应让根系正常舒展,定植要浇搭根水,并用细土封盖严密,过后每天浇1次水,至秧苗成活。
温度。缓苗阶段可以适当的不通风,然后提高大棚室内温度,促进根系生长,白天大棚内的温度最好操持在25-28℃,傍晚则保持在15-20℃,当大棚室内温度超过30℃时就要进行通风降温了。缓苗后温度适当降低,利于雌花分化和早坐瓜。坐果之后温度要提高,白天22-26℃,夜晚12-17℃,最低不能低于10℃。
保果肥水。开春之后要采取人工授粉,授粉时间通常在当天9点之前,摘取当日开放的雄花,去掉花冠,在雌花柱头上轻轻涂抹。另外肥水可量多施,或者喷施一点叶面肥,浇水则根据土壤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