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病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众玖生物严重危害对虾生长的白斑病,养殖户 [复制链接]

1#

白斑病是对虾感染病*引起的严重性传染病,在年的时候,我国开始出现这种疾病,现在几乎所有养殖对虾的国家都有发生,每年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它的病原是对虾白斑综合症病*,一种杆状的双链环状DNA病*。感染发病以后,对虾摄食量减少或停止,行动缓慢,无力活动,最后腹部朝上沉入池底或是被其它的对虾吃掉,养虾池塘面积较大、放养密度较高很容易发生病*感染。

因为对虾白斑病的危害,我国养殖对虾的产量由年的21.96万吨骤降到年的6.39万吨。经过对白斑病的研究和防治,对虾产量逐步恢复,年时我国的对虾养殖产量已达.4万吨。对虾白斑病病*的传播途径

白斑病病*的宿主分为两类,敏感宿主和潜在宿主,目前已发现有98种水生动物都是它的宿主,像海水甲壳类动物,现在人们养殖的对虾、蟹类、野生虾类都是白斑病病*的宿主。浮游微藻是养殖池塘中一类很重要的生物,也是浮游动物和养殖虾类的生物饵料,感染动物排出的病*被微藻吸附,从而成为病*的携带者,将病*传播给浮游动物和对虾。

微藻可以吸附病*,并使它的活性保持时间延长4倍以上,吸附在微藻表面的病*可以被轮虫或桡足类摄食,并感染浮游动物,感染病*的轮虫或桡足类可产生病*的休眠卵,并且孵化出的幼体可以将病*传染给对虾幼体。

通过调查和取样,在暴发白斑病的池塘中,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以及池中的脊尾白均可检测到阳性,阳性率大小与发病的程度有关;桡足类检测为阳性,说明桡足类是对虾白斑病*中宿主之一,由携带病*的桡足类水平传播给对虾等以此为饵的甲壳类动物。对虾白斑病暴发与环境的关系

1、对虾白斑病致病性与养殖水体物理环境的关系

有很多的研究者发现,下大雨后养殖的对虾容易暴发白斑病,可能就是养殖水体的温度急剧变化所致。另外还发现对虾白斑病暴发与池塘水深、换水量等都有关。这也许就是池塘的温度、盐度的变化有关,水越浅、换水量过大对池塘温盐环境的影响就越大,对虾越容易发生疾病。

养殖水体盐度和温度剧烈的变化可能导致对虾感染白斑病病*的机率,因此适度加大对虾养殖池塘水深,控制好换水频率,减少池水温度和盐度的波动,是预防此病暴发的有效措施。

2、对虾白斑病致病性与养殖水体化学环境的关系

养殖水体化学环境对养殖生物十分重要,不良的水化环境会降低生物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甚至可致白斑病暴发。养殖中常遇到的影响养殖健康的水化因子主要有PH、溶氧、氨、亚硝酸盐等。

当水环境的PH值过低或过高时,白斑病病*在对虾体内平均存活的时间会延长28小时。当PH值在正常的范围内时,病*在1小时左右就会丧失感染活性。可见,养殖水体的PH值控制在适宜范围内是预防对虾白斑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阴雨天和下雨天养殖水体溶氧量会下降,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会减弱,浮游生物大量死亡因分解要消耗溶氧,低溶氧条件下,对虾的抗病能力降低,溶氧下降也是造成对虾白斑病暴发的主要环境因素。

氨是水体动物蛋白质代谢的重要产物,水体中氨的大量积累不利于含氮废物的排泄,氨进入到血液里会形成氨中*,使对虾对氨产生一定的耐受力,长时间处于高浓度氨环境中对虾的抗病能力会明显下降。

亚销酸盐对水产养殖动物有较强的*性,可导致多种生理代谢失调,如呼吸作用、离子调节、心血管压力调节、内分泌排泄等。亚销酸盐浓度过高会降低对虾的免疫能力,使对虾对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大。

3、对虾白斑病致病性与养殖水体生物环境的关系

浮游藻类对于维持虾池的生态系统平衡,稳定池塘环境不可或缺。浮游植物的光合吸收作用,可以分解氨、硫化物,改变水体溶氧,这些水化环境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对虾的抗病能力。

微藻对抑制对虾白斑病具有一定的作用,如在水体中加入异弯藻与感染病*的对虾一起培养,对虾体内检测到的病*含量较之前要低,对虾死亡高峰期也有推迟。

池塘中的绿藻也可以预防对虾白斑病,尤其是小球藻效果更佳,它的作用机理是小球藻本身就有抗菌性和改善水质的功能。

细菌能有效分解、利用池塘中的有机物,降低池塘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在养殖过程中,科学使用细菌不仅能净化养殖水体环境,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虾白斑病的发生概率。

对虾白斑病的综合防治

目前对虾养殖发展非常迅速,对于从未发生过白斑病的非疫区,当务之急是把好白斑病病*输入关,如有发现个体感染应果断隔离、杀灭。对于白斑病疫区,可采用生态防病的措施,尽量做到杜绝再次感染。发现病害时,也要采取措施尽可能做到“带病不发病”或少发病。

1、养虾水体的前期处理

对虾养殖最好是在非疫区进行,如果是在疫区,首先要把好水源处理关,其次再做好池塘处理。如果养殖水体的PH值低于7.0,则应适量施用生石灰以提高PH值,如果在盐碱池塘养殖对虾,则应降低PH值。

对于一些老旧的池塘,要在上一年收获对虾以后进行清淤、翻耕、平整、暴晒。在放苗前20~30天进行清塘,以清除有害病*和携带病原体的生物。

2、对虾养殖的综合防病措施

围栏封闭综合防病技术:首先在贮水池和养殖池周围设置防护围栏,将池塘封闭起来,使其它生物不能从岸边侵入池内。然后通过60目的滤网进水,并用敌百虫或敌杀死的虾苗,采取封闭式养殖,养殖过程中只向养殖池加水补充水分。加水时,先要用药处理海水再放入贮水池,病原生物杀灭后,再注入养殖池解*。

混养的防病技术:是将对虾与大型海藻、鱼类、贝类等生物混养在同一水体,通过改善水质、提高对虾抗病力、清除染病对虾个体等途径,实现高养殖的技术。对虾与肉食性的鱼类混养,可以有效控制对虾暴发白斑病,其原理就是染病的对虾被鱼类摄食以后不会感染病*,但被对虾摄食则会传染给对虾。

高位池精养对虾防病技术:其防病技术的核心是对纳入水进行处理,对养殖过程实施封闭管理,清塘彻底。由于高位池通常远离海岸,比较容易做到封闭管理,可以有效阻止野生病原生物进入。把好纳水关和放养健康虾苗关,再采取封闭式集约化管理,就可以有效预防对虾白斑病的发生。

益生菌生物技术: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有益菌包括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能有改善水质、提高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的效果。芽孢杆菌能够快速降解养殖环境中的有机物,已广泛用于对虾抗病中,芽孢杆菌与溶藻弧菌配合添加到饲料中,能够明显提高对虾抗白斑病病*感染的能力。

生物絮团技术:是构建封闭式的养殖系统,避免引入外源性病原,提高养殖生物的安全性。生物絮团内的微生物与病原菌竞争营养,扰乱病菌感应系统,起到抑制病原菌生长和繁殖。生物絮团中含有多种有益细菌和分泌物,可以促进养殖生物生长发育,增强免疫能力。

小结:自90年代对虾白斑病在我国爆发以来,给对虾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对虾免疫系统进化还不够完善,加上经济成本的因素,还没有完全可以治愈对虾白斑病的方法,目前只能以有效预防、控制对虾白斑病的发生强度。通过对虾白斑病病*的传播途径和暴发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归纳出一些对虾白斑病生态预防技术,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技术。这些技术有些是阻断病*的传播途径,有些是杀灭病*宿主或携带者,有些是改善对虾生活环境,提高抗病能力。利用综合的防治技术,是解决对虾白斑病最有效的措施。

红体白斑康(非药品)

本品对对虾红体、白斑,肠炎、鳃病症状,改善作用明显;植物浓缩提取液水体消*,杀灭水体中游离病*.防止应激虾跳抽筋;增强食欲,阴雨天调水防病。

*芩、*连、*芪、金银花、板兰根、连翘、栀子等十余种植物浓缩精制而成。

对虾白斑、红体、*头、*(黑)鳃、肠炎、肌肉白浊等。

清热解*,凉血,利咽。

1、明显改善对虾红体、白斑、红腿、红尾、肝胰脏肿大、烂鳃等;

2、水面泼洒可杀灭水体中的游离病*及水体、塘底的病原微生物;

3、预防和控制各种原因引起的应激弹跳、抽筋;防止爬沙、游塘、伏边,促进食欲恢复;

4、阴雨天使用,控制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调水改水,稳定水质。

内服:将本品与饲料混匀用“粘合剂”包被阴晾40分钟后投喂

每公斤饲料添加本品5克.每天1次,连用3天;

外用:用水将本品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

每亩水面1米水深用-克,一日1次,连用2-3天病情严重可连用3-5天。

1、如有高浓度活性成分沉淀,摇匀后使用,不影响效果.

2、混料内服时,务必均匀及防止药物散失。

3、传染病暴发期或重症者,泼洒用量可适当增加。

4、使用本品泼洒时,结合内服效果更佳。

克/瓶

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

2年

兽药GMP水产药品厂、饲料添加剂、水产用水质改良剂、水产用微生态制剂

已通过农业部兽药GMP验收并投产。

产品覆盖水产养殖、饲料养殖各个阶段,

可向广大养殖朋友提供全方位的养殖技术服务和产品解决方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