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病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地震中人犬奇缘不同生灵相知相依宠物资讯hywvj5az [复制链接]

1#

地震中人犬奇缘:不同生灵相知相依- 宠物资讯 -


汶川大地震最后获救的一群人和一只的故事新华社李柯勇、储国强袁玉松从没想过,一只狗会这么深地影响他的人生态度。他本人的经历就是一段传奇。汶川大地震后,袁玉松和7位工友仅靠5公斤大米,在四川绵竹荒凉的大山里坚持了17天,成为那场灾难最后的获救者。那段地狱般的日子,那群生死相依的兄弟,都将成为他永生难忘的记忆,还有那只名叫“黑狼”的狗。生命的价值何在?在天地万物中人类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人应当如何与自然相处?一年来,每当想起“黑狼”,他就会这样问自己……接触初见那只狗时,袁玉松他们正在胆战心惊地寻找出路。那是震后第二天,2008年5月13日,这几个死里逃生的人,带着伤口、饥饿、劳累,在迷宫般的群山里茫然地走着。路都断了,大地还在痉挛,巨大的山体不时在周围崩塌,他们觉得自己像几只随时会被碾死的蚂蚁,希望赶紧离开这个*地方。上午10点多,他们碰到一队矿工,那只狗就跟在矿工后面。那是一只体型庞大的公狗,足有五六十斤重,毛色漆黑,四肢粗壮,牙齿尖利,望之令人生畏。这不是矿工养的狗,不知是什么时候、从哪里跟上来的。它看上去也很疲惫。到处是陡坡、塌方、泥石流,人们吃力地左躲右闪,而狗的动作也像人一样笨拙,失去了兽类应有的敏捷和矫健。目光也不凶猛,只有受过惊吓的恐惧和慌张。它不叫,就那么亦步亦趋地跟在人身边。对这个陌生的新成员,人们最初的态度是既不驱赶,也不欢迎。尽管它没有咬人的意思,但是一个潜在的危险。那么,就让它若即若离地跟着吧。突然,狗狂吠起来,大家心一惊。狗站住不走了,仰着头叫个不停。人们正在奇怪,一波余震来了,大家赶紧蹲下。回过神来,人们对狗刮目相看,原来狗对地震真的有预感。人们开始觉得这狗有用,关键时刻可以充当“警报器”。下午,忽然狗又叫了,这回叫声更大,而且趴在地下,两爪前伸,全身紧绷。大家有了经验,赶紧停下。不到一分钟,一波更强的余震来了,山摇地动,泥土裹着巨石翻滚下来,吞没了眼前的必经之路。后怕之余,人们对狗心生感激,它救了大家一命。他们根据这条狗的样子,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黑狼”。盘算当时,人们背着约5公斤大米,是从倒塌的工棚里抢搬出来的。这就是这个逃难队伍的所有粮食。他们尽量省着吃,每天只吃一顿,用一口破铝锅煮粥,稀得跟清水一样。有时没有水,就生嚼干硬的米粒。这么过了两天,有人开始拉肚子了。有人瞟着“黑狼”说:“咱们饿成这样,什么都可以吃吧?”话虽委婉,可意思谁都明白。包工头唐兴高说:“不行!不要说狗,就是耗子也不能吃!”汉旺建筑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经理景发全给大家算账:“就一条狗,咱们这么多人,每人能分多少肉?管不了多大用。真要饿死,吃了它一样饿死,不如留着。”一阵争论之后,“不吃”的意见占了上风,“黑狼”暂时逃过一劫。命运黑狼很有灵性,很快就明白了“黑狼”是自己的名字,谁一喊,它马上跑过来。人们吃饭时盛一点给它,它似乎也懂得节省,舔掉碗里的米粒就不吃了,在一旁安安静静地卧着。它比人吃得更少,干米粒它是吃不下的,人们可以挖野菜充饥,它也不能吃,因此体力下降得很快,比较高的坝坎上不去,人们就把它抱上去。它知道人在帮它,就非常温顺地趴在人怀里,伸出厚软的舌头舔人的手。摸着它被泥土沾得乱糟糟的皮毛,袁玉松的心忽然变得很柔软,觉得像在抱一个柔弱的孩子。13日夜里下了雨,很冷,人们无处藏身,浑身都淋透了,只能瑟缩着紧靠在一起,用彼此的体温取暖。起初“黑狼”趴在一旁,后来慢慢挪到了人们中间,挨着人的腿,蜷成了一团。听着各处山体垮塌的轰隆声,感受着大地的抖动,加上饥寒交迫,人和狗都整晚没睡。大家谈论着明天的路线,谈着获救的可能,更多是沉默,每个人都在想心事。袁玉松惦念着山外的妻儿,他们还活着吗?假如自己真出不去,他们以后会怎样?沉重的悲伤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黑狼”正在他身边,一股热力透过狗的皮毛传过来,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温暖。从这一刻起,他真正把“黑狼”看作了一个同命运的伙伴。相伴14日,“黑狼”开始掉队,有时人还得停下来等它。有人再次提出把它杀了吃掉,话也不再委婉:“都这种时候了,人命最重要啊!”可是反对之声也更激烈。袁玉松停下脚步,盯着那个人,一字一顿地说:“‘黑狼’的命也是命。”夜里,精疲力竭的人们点了一堆篝火,围在旁边取暖,特意让“黑狼”紧靠火堆卧着。它更虚弱了,卧下就不想再动。人们用手摸它的头,它就仰着脸舔人的手,还用脖子蹭人的裤脚,嘴里发出小婴儿一样尖细的低嚎。袁玉松注意到,它的眼神变得混浊了,眼角挂着一颗大大的泪珠。从它身上,袁玉松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结局。这一天,他们从清晨走到深夜,爬上了海拔2700多米的高峰,举目四望,前途依然渺茫。以前有路的地方都走不通了,尝试了几个方向都无功而返。能活着出去吗?谁也不知道。活着是多么美好!尽管曾有那么多不如意,可一切都让人如此留恋。“黑狼”不会说话,它也有美好的回忆吗?想到这些,袁玉松的心很疼。葬礼震后第四天,中午时分他们来到一条河边。有个20多米高的断崖,体力较好的人先爬上去,然后用一根拇指粗的绳子把后面的人一个一个往上拉。人们把绳子捆在黑狼身上,垂直地吊上去。它懂得这在做什么,一声不吭地等着人们摆弄它。忽然,上面有人说:“前面的路断了,大家都撤回去吧。”“黑狼”又被吊了下来。它的脚步格外蹒跚,一边走一边打晃。这时袁玉松已经有些不祥的预感,绝望之际却没多想,直到听见背后喊:“‘黑狼’不行了!”这一幕将会长久地留在袁玉松的记忆里:狗躺在路旁,似乎缩小了,变成了一片单薄的落叶。袁玉松叫“黑狼”,它已经眯成缝的眼睛努力睁开,却抬不起眼皮。它还想伸舌头舔袁玉松,却没有力气够到了……袁玉松和几个人都哭了,他们失去了一个同伴。这时,又有人主张吃狗:“狗都死了,还不能吃吗?咱们也快饿死了。”袁玉松低声说:“它是我们的家人!”他的意见得到了多数人支持。一个特殊的葬礼举行了。人们找到一个洼坑,把狗抬进去,放平,用手捧来土,撒在它身上,再压上些石头,最后折来树枝,盖在石头上。那是一个林木稀疏的山谷,天阴着,风很凉。这群受困者暂时忘记了自己的困境,围着“黑狼”的坟,肃穆地站了一圈。感悟这一天,人们决定体力好的人寻路先走,袁玉松等人在后面照顾伤员和老人。共8个人留下来,他们互相鼓励:“黑狼就是不吃野菜饿死的,咱们再大的苦也得吃!”最绝望时他们都没有分开过,约定“就是死也要死在一起”。13天后,终于等来了救援部队的直升机。一年后,坐在板房里谈起“黑狼”,已回汉旺建筑公司上班的袁玉松眼里仍闪着泪光。他说:“在绝境中才懂得,一个再小的生命,都有它的价值和尊严。‘黑狼’像兄弟一样和我们同甘共苦,它死了就要让它死得有尊严。”每次看见狗,他都会想起“黑狼”那哀伤、友善而信赖的眼神。这个37岁的男人说:“天地之间,我们人类不是主宰,只是亿万生灵之一。要长久地生存下去,就必须善待自然,不要等一切为时已晚时才明白这个道理。”新华社四川绵竹5月17日电新华旁白:和谐需要柔软的心灵新华每日电讯陈凯星汶川大地震最后获救的一群人和“黑狼”之间的传奇,是一个人情未了的故事。笔者还听过另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北京一所大学的校园里,过去总能看到一位老教授带着他的狗散步。后来,狗老了失明了。于是,在夕阳下的校园出现了另一幅感人图景,老教授每天背着那条狗散步,狗像人一样趴在老人背上,两条腿就搭在老人肩上。再后来,只剩下了老教授一个人散步。有人劝他再将养一条,老人说:不养了,再不会有那么好的狗了。这样的故事读来,让我们对自然、对生灵充满了敬畏。这样的故事听来,让人不禁眼睛潮润。这样的故事想来,让我们似乎感到胸中积下的块垒,正一块块地崩解融化。这又是一个关于意志坚强与心灵柔软的故事。其实二者并不矛盾,故事中的人们之所以能绝境求生,也得益于不同生灵间相知相依、又互相激发出的求生力量。当前,我们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我们的心态也需要与时俱进。当我们面临亡国灭种的时候,仇恨是一种力量;当我们要超越苦难时,悲情是一种力量;当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时,柔软的心灵也是一种力量。相信,汶川震后发生在大山里的那段人犬奇缘,会一直照耀着当事人今后的人生旅程。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更尊重他人的价值,更尊重他人的空间,更关爱他人的生活。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的心灵柔软些,再柔软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