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病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水稻苗床病害杂症大全,对照自己的秧苗看 [复制链接]

1#

点击上方加入水稻交流网

水稻苗床病害、杂症大全,

1、白芽、白苗

1、地膜揭膜过晚,高温烤苗。膜内高温高湿,供氧不足,鞘叶伸长加快,叶绿素来不及形成,成为白芽,而幼根发育受阻,则形成有芽无根的畸形芽。立针期及时揭膜晾床,降低床内温度,增加氧气供应,使白芽绿化,促进根系发育。

2、覆土过厚或顶盖,覆盖用土控制在0.7-1厘米,顶盖处敲落并适当补水。对于覆土过厚造成的白芽,只要不是湿度过大(湿度过大晾床),不需要任何处理就可以正常转绿。

3、连续低温、阴雨天、没有光照,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

4、苗床封闭药害初期表现白苗,蹲苗。

5、取用的床土内有长残留除草剂,产生残留药害。

6、苗床碱性大、水偏碱、使用草木灰等,使秧苗缺素,不能够很好的吸收营养元素锌、铁等。

7、施入未腐熟的有机肥,后期腐烂缺氧,使秧苗缺素,影响秧苗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2、顶盖

造成顶盖原因:

1、播种的时候没压种

2、覆土薄

3、覆土板结

4、覆盖土粘性大

措施:

把顶土敲落,使苗露出地面,然后洒水即可。

3、不出苗

不出苗原因:

(1)种子自身有问题,如发芽率差、出苗率低等;

(2)种子处理不得当导致不出苗,如晒种时烫伤种子、浸种时药剂使用不得当、催芽时操作失误造成伤热等;

(3)覆土过薄,浇大水后易把覆土冲走,露籽,使种子与土接触不到,造成不出苗;

(4)壮秧剂过量、未拌匀、拌土量过少,导致烧籽烧芽;

(5)苗床封闭药害;

(6)育苗土残留药害;

(7)掺入了未腐熟的农家肥;

(8)绵腐病,水稻稻苗幼芽长到1.5厘米长时最易发生此病;

(9)苗床温度低、湿度大,造成粉籽、烂籽。

4、出苗不齐

出苗不齐原因:


  主要是催芽不好或播哑谷干谷,苗床底水不足,温度控制差,覆盖土不严种子外露等。在技术上,

一要:坚持催芽播种促快速出苗;

二要:浇足底水,满足发芽所需水分,避免出现“干芽”现象;

三要:盖好芽谷,杜绝露种现象,确保种子不外露;

四要:适期播种,播后迅速盖膜,以增加苗床热量,提高保温效果;

五要:控制好低温或高温高湿缺氧造成的出苗不整齐或不出苗现象。


  
  

5、秃疮

造成秃疮原因:

1、局部缺水

2、肥害、药害

3、低温(高温)、高湿、缺氧

6、死苗

死苗原因:


  苗床地选择不合理和作床质量差;肥料不均匀或未腐熟产生肥害;长期覆盖高温烧苗;立枯病死苗等。在技术上:

一要:选保水保肥力强的旱平田或蔬菜地作苗床,精细整地,提高秧床质量;

二要:在播前一个月施足肥料,多次翻土混匀肥泥,禁止在播种前临时施用未腐熟农家肥,避免烧根烧芽、烂种死苗;

三要:按规程严格加强温度管理,协调好通风与控温关系,防止高温烧苗;

四要:高度重视立枯病防治,在床土消*和秧苗在1.5―2.5叶立枯病发病期抓好控水,一旦发现立枯病,必须立即进行防治。

7、绵腐病

病害表现:

绵腐病常见于苗床,病菌普遍存在于污水中。水稻播种后,病菌侵染幼芽,7天左右显症,起初在颖壳破口或幼芽基产生乳白色胶状物,随后向四周放射长出白色絮状菌丝体或幼芽枯死。秧田初期为点片发生发生,若遇低温绵雨或厢面秧板长期淹水,病害会迅速扩散,造成全田性死苗。

预防措施:

1.水分管理

湿润育秧播种后至现芽前,秧田厢面保持湿润,不能过早上水至厢面,遇低温下雨天短时灌水护芽。一叶展开后可适当灌浅水,2叶期~3叶期以保温防寒为主,要浅水勤灌。寒潮来临要灌“拦腰水”护苗,冷空气过后转为正常管理。

2.药物防治

播种前用敌克松进行苗床消*。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后,应及时施药防治。亩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倍液~倍液或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倍液或硫酸铜倍液均匀喷施。绵腐病发生严重时,秧田应换清水两三次后再施药。此外,亩撒施草木灰15公斤~25公斤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8、恶苗病

症状:最明显特征是病株细长,颜色淡*。

措施:恶苗病由种子传播,带菌种子是恶苗病侵染来源,严格实行种子消*,是防治此病害的有效措施。

9、烧苗

这里烧苗指的是施肥过多引起的一种现象。施肥过多往往整床或一块块出苗不齐,不出苗或出苗后立针期开始不长,一般根系小、黑、不扎根。这样的苗只要在不受冻害的前提下,白天多浇水,大揭膜,再浇水再揭膜,反复进行,使苗床的肥洗掉一部分,促进扎根,稻苗发新根后正常管理。

10、冻苗

水稻出苗前一般外温达到零下4℃的情况下,靠塑料膜和土壤的保温性能不至于发生冻害,但出苗后秧苗越大受冻害的程度就越重,受冻害的稻苗刚开始稻叶变成水浸状的浓绿色,经过太阳晒后就变*变白。预计气温要达到0℃以下时,头一天浇水就可以有效地减轻冻害的发生。发生严重的冻害(地上部基本没有绿叶)后,在30℃以下的温度情况下,尽可能保证温度和湿度,促进稻苗发新叶,稻苗长出2叶后开始进入正常管理,上部有些叶受冻害时一般对稻苗的生长影响不大。

11、药害

由于使用的药不同,药害的表现也不同,很难说清楚。但目前有点眉目的药害有以下几种,如封闭一号打多的情况下,从第1叶片的叶尖开始往上变白,轻者第1叶变白,重者第2叶变白,甚至还出现全株变白死亡,出现药害时在不影响稻苗生长的前提下应加强通风,尽可能降低苗床的水份,减少秧苗对药的吸收。有些育苗用的调制剂中含有一定量的控制生长的矮壮素类药剂,如果使用量大,使用不均或产品中药的含量大时往往出现秧苗长势缓慢,有时还出现秧苗叶短,株高矮等畸形苗现象。这样的苗只能采取适当保温保湿的办法促进秧苗的生长。有些农户打封闭药时误用头一年打旱田药后没有洗干净的喷壶,往往出现秧苗叶对生,畸形等苗,这样的苗目前还没有特殊的解决办法,希望农户做到水稻苗田喷壶专用。

12、红尖、干尖

一、水稻秧苗多磷病症状

 1、叶片症状

秧苗第2片叶长出后,第1片叶从叶尖开始全部变褐,严重时第2片叶叶尖部分变褐,第3片叶始终保持正常。变褐的叶片还照样舒展。

 2、根系症状

根系不受影响,吐水现象良好。一旦发生,是不可逆的,但不会传播蔓延,一般对生育和产量没有明显影响。

水稻秧苗多磷病防治方法

多磷症一旦发生,诱发多磷症的壮秧剂、床土、品种因素都已成定局,无法改变,温度管理上只要按照生育进程要求进行即可。

二、水稻秧苗细菌性褐斑病

通风过程中,徒长的叶片相互磨擦产生伤口,细菌趁机侵入。上部叶片边缘和叶面出现褐色病斑。底部叶片一般不发病,考虑叶片治疗后的失绿补救和保护性。

解决方案:药物使用噻夫酰胺、噻森铜或硫酸链霉素等。通过加强管理,预防秧苗徒长,可杜绝褐斑病发生,通常发病后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13、立枯病


  症状:苗期有时幼芽变色,叶片打绺,最后枯死,蔓延很快。立枯病在苗床上发生多表现为一簇簇的,秧苗*绿相间,发病时期多在一叶一心到二叶一心之前,病苗失绿枯*,稻苗心叶尖上没有水珠。其次是把病苗连根拔后,根和茎的连接处掰开看,茎的中心变黑是立枯病;


  原因:发病条件主要是床土过于粘重,偏碱,播种过密,覆土过厚,床温过高易发生立枯病,立枯病的病菌在土壤中存活,立枯病的发生与气候、苗床温度、土壤酸碱度、肥料等环境条件关系很大。旱育苗在寒潮低温后容易发生;播量多、管理差、苗床温度过高,徒长苗易发生;苗床土偏碱或中性易发生;施肥不当,尤其是施用人粪尿、尿素、草木灰、炕土等碱性肥料易发生。

防治水稻立枯病要以预防为主,创造促进水稻根系发育的良好条件,加强苗床管理,控制幼苗徒长,培育壮秧,增强植株抗病力。同时,还必须配合禾谷盈杀菌剂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

①床土要调酸,主要是使用调酸、消*、杀菌壮秧剂达到调酸、消*、杀菌作用。

②使用杀菌剂能够有效的防治立枯病。

14、青枯病


  症状:叶片打绺,变青绿色,逐渐枯死。青枯病多发生于三叶期前后,在苗床上成片发生,叶片卷曲青枯,可连根拔出。青苗期间水分管理不当通风不及时且持续低温后突然高温,昼夜温差变化大,易发生青枯病。


  原因:由于幼苗徒长而根系发育不好,当揭膜炼苗时因叶片蒸腾作用加快而根吸收水分不够或吸收不畅造成叶片失水打绺而呈青枯状。或因苗床不平的间隙,造成根无法吸水形成生理缺水。或幼苗遭受强低温,其原生质受破坏,透性加大持水力降低,在冷后回暖时因温差过大,叶片蒸腾作用加强,土温又较低吸水力差导致生理失水形成青枯。

 氮肥不宜过多。二叶一心时期之前预防,要根据天气炼苗,可喷施叶面肥来提高秧苗素质。

防治措施:

①此病主要掌握催芽技术和加强苗床管理,催芽温度严格控制,稻芽催芽要整齐粗状,不可过长。

②播种密度适当,覆土不能太厚,早炼苗,秧苗一叶一心期开始通风练苗,一般晴天9~10时开始通风,14~15时闭膜保温。插秧前3~5天可以昼夜通风或撤下棚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