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作物白斑病的成因和症状
在田间,我们常常发现作物叶片上出现众多近似圆形、中间发白凹陷而四周黄褐的小白点或小白斑。这些小白点或小白斑究竟是什么?它们是否预示着某种作物病害的侵袭?又为何会在作物叶片上大量涌现?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又该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呢?
过去,农技小背篓仅向农民朋友简单介绍“作物叶片上的小白点/小白斑是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即白斑病”,但未详细阐述其发病原因、时间、规律及特征,也未提供全面的防治方法。实际上,这种叶片长白点、长白斑的现象在多种农作物中普遍存在,如辣椒、黄瓜、番茄等瓜果蔬菜,以及柑橘、苹果等果树。若防治不当,叶片上将布满密密麻麻的小白点/小白斑,严重时甚至导致叶片破裂穿孔、黄枯脱落(在田间干燥时),或叶片发霉变黑坏死(在田间潮湿时)。特别严重时,整棵作物的叶片可能全部脱落,造成植株死亡。
此外,许多农民朋友对于如何正确有效地防治叶片白点病害感到困惑。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作物白斑病真菌性病害(亦被称为白星病、白点病、斑点病或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在田间管理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作物叶片变白的情况,这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如肥害、药害、高温气害等。然而,当叶片上出现分散的近圆形褐色或白色小病斑、小白点,且病斑中央凹陷、边缘呈褐色,初期病斑呈现出发黄的水浸状或油浸状时,这往往意味着作物可能感染了真菌性的白斑病。
作物上的白斑病与白粉病、霜霉病等高湿性真菌性病害在症状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显著差异。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时,务必仔细区分,避免混淆。
接下来,我们探讨作物白斑病的发病规律与原因。白斑病是一种高温高湿性的真菌性病害,其爆发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2-28度,相对湿度则达到85-95%。虽然这种病害在10-30度的温度环境中都有可能发生,但只有在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病菌才能迅速繁殖并导致病害的快速爆发。
该病害能够在作物的各个生长阶段出现,包括苗期、成长期以及生长前期和生长中后期。病菌在作物残体、种子、杂草及土壤中均可越冬。随着春季至秋季温湿度的适宜变化,病菌开始分生孢子并传播疾病。
02作物白斑病的防治策略
防治作物白斑病,除了全面实施上述农业预防措施外,还需在作物生长期加强病害检查。
优化种植模式,推荐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并采用高垄覆膜技术,同时保持合理的种植密度,避免过度密集。此外,应避免瓜果蔬菜的长期连作。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可采用55度温水浸泡种子15-20分钟进行杀菌。
合理管理肥料,采用平衡施肥,增加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的投入。
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病弱植株,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科学管理水肥,避免土壤积水,增强作物抗病能力。
防治作物白斑病,可以使用多种单剂和配方进行喷洒。
在发病初期喷洒50%琥珀酸铜等药剂以控制病害。通常需要连续喷洒药物2-3次,每次间隔7-10天。
注意根据病害严重程度以及环境条件调整药物的使用。